軟件所職工學生致老科學家的一封信之一
文章來源: | 發布時間:2021-12-29 | 【打印】 【關閉】
編者按:根據中國科學院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印發《傳承老科學家精神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在行動專項工作活動方式導引》的通知精神,2021年軟件所黨委組織開展了“給老科學家寫一封信”的活動,鼓勵青年科技工作者給對標的老科學家寫一封信,將自己學習、傳承和踐行老科學家精神的舉措、行動和成效,向老科學家匯報,激勵自己在科技創新實踐中傳承踐行老科學家精神。活動共收到40封致老科學家的一封信,現擇優陸續刊登。首次刊登的是寫給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三位科學家的5封信。
給胡世華先生的一封信
尊敬的胡世華先生:
在我看過的一部電影中曾經說道:如果一個人沒有被遺忘,那么他就永遠活在大家的記憶里。我想先生您就是這樣的人。您這樣的人,將對科學的執著與對人世的寬容徹底融入生命的人,值得我們永遠記憶和學習。
您是我國數理邏輯事業的開創者與領頭人。在50年代,您就倡導數理邏輯和計算機的結合。雖然當今大家都認識到數理邏輯和計算機的密切聯系,但是在當時您還是克服了重重困難。我非常敬佩您的智慧和果敢。
經過我的了解,新中國成立后由于蘇聯批判數理邏輯,中國哲學界也跟著批判過數理邏輯,大環境對于這樣的倡導不算有利。而您多次在報紙雜志上宣傳數理邏輯和電子計算機的關系,并且于1957年在《哲學研究》上發表了《數理邏輯的基本特征與科學意義》。在這篇文章里您回顧了通用電子計算機的歷史,指出正是馮諾依曼受了圖靈定義的通用圖靈機的啟示而設計了第一架通用電子計算機,也講了圖靈本人領導了計算機的設計。由此闡述了數理邏輯中能行性的研究和電子計算機發展的密切關系。這篇文章也在當時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了解到了您的經歷和成就,我受到很大的激勵。因為您在當時并不被看好的情況下,獨立思考和判斷,這種堅定的信念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炬。對于我來說,科學和院士離我太遙遠,但是您的科學精神值得我銘記于心,我會帶著自己的夢想,學習您的科學精神,一路成長。在自己所研究的領域中努力學習,爭取能得到一些進步。
您是當之無愧的先驅者,您是中國國內少數幾位在中國發展數理邏輯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國,把邏輯研究超出哲學的范疇并和數學聯系起來的工作是由先生您開始的,您是這方面的開創人,也是國內把邏輯和計算機結合起來進行工作的倡導人。有時候我們無法想象一個“開創”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很多艱難困苦,很多旁人無法想象到的黑暗。
不僅在所研究的領域是開創者,您還為我們后輩留下了許許多多的財富。您還撰寫了有關數理邏輯的專著和許多闡明數理邏輯和數學基礎的特征和意義的論文,例如《數理邏輯基礎》《數理邏輯的基本特征和科學意義》《略論數理邏輯的發生、發展和現狀》《數理邏輯》和《數學基礎》。1958年,在您倡導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辦起了數理邏輯訓練班。參加者在班里不但學習了數理邏輯知識,也學了大量計算機知識,您的許多助手和學生都參加了具體的計算機邏輯設計和編制程序工作,其中不少人都轉去搞計算機科學理論和技術工作。
您的這種為科學獻身到底的精神,實在令人欽佩。有多少人能潛心苦學,幾十年如一日,獻身于科學的領域。海外求學,您歷經艱難;回國任教,您兢兢業業,您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深刻的學習和感悟。在我自己的科研和學習中,也必將努力向您的這種精神學習。
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軟件所總體部黨支部 孫藝萱
2021年10月14日
致林惠民院士的一封信
尊敬的林惠民院士:
您好! 我們是軟件所軟工中心黨支部第四黨小組的成員。在黨支部的組織下,我們有幸能夠了解到您的事跡,也借此機會得以表達對您的尊敬和崇拜。
您高考時恰逢文革,于是參加上山下鄉,和農民一起種田掙工分,再到后面成為八一磷肥廠的一名工人。在1975年八一磷肥廠開辦“七二一”工人大學,您負責教數學。等到恢復高考時,您又去參加高考。單單從您高考前的經歷,我們就要對您豎起大拇指,當時的學習環境可想而知,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之下,您還愿意抽出時間學習來參加高考,這本身就是對我們后輩的激勵和鼓舞。我們現在的學習和工作環境都要好很多,但即使這樣,也有很多人不珍惜,白白荒廢了時光。您的目標堅定,抱負遠大,才不會在當時的大環境下迷失自我。
您高考之后進入福州大學,之后一直從事科研工作。您長期從事計算機程序,特別是并發程序的形式語義學及形式化方法的研究,在進程代數的驗證工具、消息傳送進程的語義理論和π-演算的公理化等方向上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我們的專業都是計算機相關,您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榜樣。現在有一部分人學習太過功利,不能夠塌下心來研究問題,導致研究課題有很多,但真正有影響力的成果卻很少。我們就是要向您這一輩老科學家學習,您們的學習環境和研究環境比現在要差,但是您們不怕困難,將自己投身于科學研究,這種披荊斬棘、攻堅克難的精神,對于每一個時代的人都適用。
在當代,您們這一輩科學家是標桿、是榜樣、是我們前進的目標、是我們追尋的方向。感謝您的艱辛付出,向您致敬!
此致
敬禮!
軟件所軟件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黨支部 王苗苗
2021年10月14日
寫給計算機科學家戴國忠老師的一封信
尊敬的戴老師:
您好!非常榮幸能和您這樣一位令人敬仰的老科學家在同一個實驗室工作,在您和田老師的指引下,我一路在實驗室攻讀學位,畢業后留任研究崗位,出國訪學后又回國繼續科研事業,在我漸漸深入人機交互科研事業后,我終于能慢慢領會您若干年前說的那豪言壯語,讀懂了您寫的“先覺未萌自有情,喚回自然續文明”,您堅定執著的科研信念,您不畏艱辛的實踐精神,讓我深感震撼,受益良多,讓我今后在人機交互科研事業上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堅定和自信。
我剛來實驗室的時候,就聽您說,筆式用戶界面是后PC時代最好的界面范式之一,它具有獨特的筆-紙隱喻、靈活的輸入方法、優良的多通道兼容性,可能是繼桌面交互范式、觸屏交互范式后,新一代具有統治力的界面形態。當時,我還很難理解您的這種思想,即便是讀了您的著作《筆式用戶界面》,我仍然抱有“筆式輸入僅僅是桌面范式的延伸”這種想法。但是,隨著我在“筆式神經醫學診斷”工作的深入,隨著筆交互在虛擬現實中應用的研究的完成,隨著華為、榮耀、鴻合等越來越多的企業嘗試與我們探討筆交互合作,我越來越懂得筆式界面范式的優勢和不可替代性。您對它的期望不是盲目猜測或者教條信奉,而是四十多年研究積累得出的睿智判斷和宏圖大略。隨著自身知識和科研閱歷日益見長,您的這一思想讓我無時無刻不感到震撼和佩服!
但是,讓我感到震撼和佩服的,不僅是您的思想,更是您付出的行動!
現在,您已將近80歲高齡,但卻跟我們這些年輕人一樣,一直奮斗在科研一線。2018年,我剛入職軟件所開始工作,您帶領我的研究小組,開展了十來次“人機交互基礎理論建模研討會”,每次研討會我們都會向您請教自己的研究思路和實施方案,您作為中國人機交互開創者,軟件所總工程師,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卻不吝賜教,給我們深入剖析和指導,每次詳細討論超過三個小時。給我們年輕人的科研道路指明了方向。在2019-2020年PIGS平臺技術攻關之時,您每周不少于三次的召集研發小組到您辦公室開研討會,上午進行細致到類圖和接口的編程部署,下午和晚上則指導研發人員進行具體功能實現。您一再強調“PIGS必須從底層進行開發,而不能作為其它平臺的中間件”,這一思想保證了PIGS的獨立性,但也極大地增加了開發難度。但您絲毫沒有動搖,身體力行的付出實踐,終于初步形成了PIGS的原型系統,為今后的筆式用戶界面研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就像您的詩一樣,“先覺未萌自有情,喚回自然續文明”,您是在人機交互科研事業上終身付出心血的老科學家,為了實現自然人機交互的終極目標,您貢獻了睿智的思想和辛勤的勞動。您的思想和精神一定會永遠鼓舞我們年輕人繼續前行,也同您一樣為中國人機交互科研事業奉獻自己的一生!
此致
敬禮!
軟件所人機交互與智能信息處理實驗室黨支部 黃進
2021年10月9日
致戴國忠老師的一封信
尊敬的戴老師:
您好!
我叫彭曉蘭。
我出生那年,您45歲;我來人機交互實驗室那年,您年近70。
2013年,剛來實驗室時,我依稀記得,經常在實驗室看到一個精神矍鑠、頭發還不算花白的老教授;后來,我知道那就是您,是中國人機交互的創建者,也是我們實驗室的創建者。
來實驗室之前,我一直以為,退休了,就應該四處游玩,樂享天倫;但老師您卻經常在實驗室忙里忙外,后來,我聽說您還經常親自指導學生,我對我的想法有點自慚形愧。
2018年,我開始在實驗室讀博士,因為一些課題我有幸參加了您的討論會,我看到您十分認真地跟我們一幫年輕人討論課題,從那一刻起,我認識到科研是沒有年齡界限的。
2019年,我擔任國科大人機交互課程助教,有幸陪同您到國科大給學生們講課,當時,學校安排了一個很大的教室,但因為授課時間安排的不是很合適,那會兒很多學生都有其他必修課,導致教室里只有十來個學生,您也二話沒說,將長達兩個多小時的課耐心講完,跟學生們一個一個討論,我心想,那十來個學生何其幸運。
最近幾年,我知道您還組織了課題組,堅持奮斗在科研一線,組會開的比我們還多,我真的感慨頗深,我們作為年輕人,有什么理由不奮斗?
戴老師,是您讓我認識到科研人沒有退休,科研思想可以永葆青春,科研精神可以萬世流傳!
您就像一束光,時刻照亮著我們的心!
此致
敬禮!
軟件所人機交互與智能信息處理實驗室黨支部 彭曉蘭
2021年10月14日
寫給戴國忠老師的一封信
尊敬的戴國忠老師:
您好,很榮幸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給您寫信,并在這里表達我衷心的問候。
回首百年崢嶸歲月,一代又一代科學家以為國為民的家國情懷和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投身國家建設事業,奉獻終身。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例,諸多科學家在疫情期間義無反顧勇挑重擔、緊急奔赴武漢執行科研攻關和防務指導任務,為保護人民生命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這次我想給教導我3年多的老科學家戴國忠老師寫一封信。
作為中科院軟件所2018級博士生,很幸運參加到戴國忠老師主導的筆式用戶界面PBUI項目中。也正是因為這個項目,以戴老師為縮影,逐漸理解了老一輩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上的堅持和執著。作為老師,戴老師在指導我們工作時用細心、耐心和嚴謹詮釋了老師這份職業該有的責任和擔當;作為老一輩科學家,77歲高齡的戴老師仍然堅持在科研一線,努力創新,進行完全自主的筆式用戶界面平臺研究,常在我們開會時表達對當代年輕人“提筆忘字”這種現象和漢字文明延續的擔憂,無時無刻不在訴說著作為科研工作者該有的使命和堅持。戴老師以筆為夢想,并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不忘初心,曾做過一首詩《筆夢》:寧心夢屋戲筆屏,忘路福村思創新,先覺未萌自有情,喚回自然續文明。
作為您指導的學生,由衷地感謝能夠在博士學習期間得到您的指導和幫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使命,或許我無法做出像前輩們那樣驚天動地的作為,但是我依然能在自己能做的事情上默默奉獻,做一個對社會和國家有用的人。
最后,再次感謝戴老師,感謝老一輩科學家對社會的無私奉獻,對年輕一代人的指引,也正是因為有你們的付出,社會才如此美好。
此致
敬禮!
軟件所人機交互與智能信息處理實驗室黨支部 康文惠
2021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