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行實驗室分工會開展參觀北京天文館活動
文章來源: | 發布時間:2019-01-22 | 【打印】 【關閉】
1月18日下午,并行實驗室分工會組織工會員工參觀游覽了北京天文館,并在觀看了館內觀看了具有科普教育意義的“穹隆電影”《奇妙的星空》。
北京天文館位于北京西直門外大街,是國家級自然科學類專題科學博物館。1929年中央研究院在國立天文陳列館(即北京古觀象臺)的發展報告中這樣批道:“若論宣傳天文起見,則德國蔡司廠之天象儀,美妙無比,但價值過昂,處現在狀況之下尚談不到。”嗣后,高魯、張鈺哲、陳遵媯、李珩等現代中國天文學的先驅者紛紛撰文,介紹和宣傳有關天象儀和天文館的知識,呼吁中國天文館的誕生。1954年夏,中國駐前民主德國使館向外貿部門反映說,前民主德國的蔡司天象儀是一種科學普及教育儀器,德方對中國有貿易差額,建議購買天象儀,作為一部分外貿補償。隨后這份文件轉到中央文委,同年9月中央文委決定籌建北京天文館,并由中國科學院負責辦理。中國科學院從年度經費中調劑200億(人民幣改革前的舊幣)作為建館經費。1957年,北京天文館正式對外開放,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外大街138號,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6,000平方米,是中國第一座大型天文館,也是亞洲大陸第一座大型天文館。
經過改擴建,目前北京天文館包含A、B兩館,共4個科普劇場。A館門廳正中有反映地球自轉的傅科擺,西側展廳陳列天文知識展覽。庭院中有兩座天文臺,其中一座裝有口徑13厘米的望遠鏡,可通過它觀看月亮、行星、星云、星團,白天觀測太陽黑子。另一座是色球望遠鏡天文臺,應用色球望遠鏡觀測和拍攝太陽色球層的變化。西側還有天文廣場,陳列室外觀測儀器。
A館天象廳是中國大陸地區最大的地平式天象廳,內部設備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我們在A館天象廳中所觀看的電影《奇妙的星空》,以四季星象的變化為線索,較為系統和完善地介紹了全天主要星座的名稱和位置。從寒冬的獵戶座到暖春的獅子座,從炎夏的天蝎座到爽秋的飛馬座,觀眾將在四季交替的時間變化中,見證斗轉星移的星空之美。
栩栩如生的星座形象、情節動人的星座故事,在《奇妙的星空》中鋪展開來,趣味雋永,引人入勝,激發著觀眾對宇宙和星空的無限遐想。
改造后的北京天文館光學劇場,其擁有的光學天象儀能夠逼真地還原地球上肉眼可見的9,000顆左右恒星,營造出幾近真實的星空。人造星空的超高清晰度甚至經得起小型雙筒望遠鏡的考驗。如果觀眾正好帶著望遠鏡,在節目播放中可以用它來觀測星星。
劇場配備的強大的全球幕數字投影系統,與光學天象儀的完美結合成就了這段美麗、奇妙的星空之旅。夏季群星燦爛,銀河橫貫整個天空。人馬座是銀河中最絢麗的部分,這里有許多明亮而美麗的星云,人馬座三葉星云、礁湖星云、Ω星云等等。大家在《奇妙的星空》里體驗到了戶外觀星的“真”感覺,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