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帶給各行業的沖擊和機遇
文章來源:中科院軟件所人機交互技術與智能信息處理實驗室 李依霖 | 發布時間:2017-11-13 | 【打印】 【關閉】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高新技術正在慢慢地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在這些巨大變化的背后是無數科研人員辛勤努力的結果。作為一名科研人員,能在中國最具權威的科研機構——中科院學習工作,我感到無比榮幸。我的專業方向是人工智能領域的文本理解方向,下面便結合我的方向介紹一下人工智能領域近些年的發展和帶給各行各業的變化。
人工智能技術指的是獲取某一領域的海量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對具體案例做出判斷,以達成某一特定目標的技術。這些技術在給定任務中所展現出的工作能力已經被證明可以完全超越人類的表現。例如目前的信貸風險評估已經逐漸從人為評估轉變為自動化評估,如何做到的呢?金融機構利用大量的歷史借貸記錄以及分析后的借貸的結果作為訓練集,讓計算機學習并理解如何評估是否實施借貸,也就是學習一系列的規則。當計算機學習完畢后,我們再給計算機一些新數據時,計算機就會利用原有的規則分析這個機構或者人的借貸條件,最后判斷是否給予借貸。從而大大解放了人為的繁復工作,僅僅依靠計算機就能輕松解決。再例如,傳統的客服行業都是雇傭大量的人員接線,成本巨大,目前隨著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已經有很多公司例如微軟、百度、阿里率先實現了智能客服服務,用戶輸入問題后,計算機先理解問題然后在答案庫里匹配答案,將結果反饋給用戶。
今天,這樣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在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隨著它的進一步發展,會不可避免地對就業造成沖擊。很多崗位和職業會逐步消失,例如銀行出納員、客戶服務代表、電話銷售員、股票和債券交易員等;甚至律師助理和放射科醫生這樣的工作也會被這類軟件所取代。假以時日,人工智能技術還會學會控制如無人駕駛汽車和機器人這類半自主或全自主硬件設施,逐步取代工廠工人、建筑工人、司機、快遞及許多其他職業。人工智能技術所帶來的沖擊并非單純指向
某些特定崗位和職業,如傳統制造業中的手工藝者被流水線工人所取代;或只會使用紙張和打字機的秘書被精通電腦的個人助理所替代等;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是對現有職業和工作版圖大規模地顛覆。簡而言之就是大量重復性肌肉勞動將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并且一些高難度的具有一定危險性的工作也會被人工智能取代,例如目前研制出的手術機器人可以為艾滋病患者、乙肝患者等具有傳染性疾病的病人手術,從而降低了醫護人員的危險性。
但是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除去傳統行業被高新技術取代,創新型工作也面臨著巨大的危機。音樂領域,索尼巴黎計算機科學實驗室研究人員蓋坦?哈杰里斯(Gaetan Hadjeres)與弗朗索瓦?帕切特(Francois Pachet)編寫的“DeepBach” (深度巴赫)的神經網絡,通過學習了 352 部巴赫的作品之后幾乎可以能創造出以假亂真的巴赫曲目;編劇領域,一個人工智能程序名為“Benjamin”,通過學習了大量劇本后,創造出了一個 9 分鐘短片。“Benjamin”目前沒法做到像人類寫的劇本那樣邏輯通順,剛出來的稿子還是有很多讓人啼笑皆非的地方,不過整體而言,人工智能創作的具備還是很具有意義的。同時,讓人驚訝的是,Benjamin還根據劇本的情節,創作了相應的背景音樂;在圍棋領域,谷歌創造的阿爾法狗橫掃李世石等頂級高手,顛覆了人類對于圍棋中“棋譜”的認識,打擊了棋類的最后堡壘。
以此看來,人工智能顯然是有能力和潛力取代人類現有的各類工作的,梁建章先生說的 30 年,顯然是非常保守的判斷。
隨著一些行業的被取代,同樣也會出現一些“新興”的行業,比如已經被行業認可的“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工程師”等等,還有業內人都沒意識到的職位,比如人工智能/機器人產品經理;腦洞再大一點,未來可能會有“機器人道德/暴力評估師”等職位。那么在人工智能時代,社會亟需的是哪些人才呢:
1.專才+創造力。
無論是上述三類需求來源的哪一種,浮于行業表面的人,都會被 AI 替代。只有具備深度的專業能力和創造力,才能有立足之地。
2.如果做人工智能行業,還需要極強的多領域理解力+溝通合作能力。
比如服務機器人行業,會是人工智能+互聯網+機器人硬件等多領域的交集。同時能懂這三方面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實際工作中,一定會需要和其他背景的牛人共同協作,這時,一方面,需要多領域的知識儲備,另一方面,溝通合作能力尤其重要。
綜上所述,我們需要不斷學習,積累更多技能,不斷適應社會對于職業的需求,才能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