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所軟件技術博物館 “中國計算機早期書籍與文檔”入選首批“CCF中國計算機歷史記憶”
文章來源:綜合辦公室 | 發布時間:2018-02-07 | 【打印】 【關閉】
為了更好地保存中國計算機發展過程中的珍貴歷史物件,CCF于2017年開始實施“CCF中國計算機歷史記憶”認定計劃,認定中國研制或生產的、對中國計算機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珍貴物件,包括計算機相關的原型系統、部件、裝置、書籍、軟件等。
首批認定的5件“CCF中國計算機歷史記憶”珍貴計算機歷史物件公布。包括一類歷史記憶3件:西北工業大學校史館保存的“SSS-1數字式射擊瞄準計算機(114機)”、虛擬現實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驗室(北京航空天大學)計算機博物館保存的“DJS-131小型機”、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院史館保存的“‘銀河-1’億次計算機”;二類歷史記憶2件:中科院計算所歷史展廳保存的“757大型向量計算機組件”與中科院軟件所軟件技術博物館保存的“中國計算機早期書籍與文檔”。
首批“CCF中國計算機歷史記憶”計算機歷史物件認定證書
中國早期操作系統、高級程序設計語言等軟件科學和技術里程碑式的發展,都出自軟件所和軟件所的前身。
我國第一、二代計算機的系統軟件大多是自己開發,早期以前蘇聯的算子法為指導思想,1962年以后轉到以ALGOL60為基礎的編譯技術,開發了BCY、BX119等有影響的編譯系統。
104機標準程序匯編
103和104機都屬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是我國計算機發展史上第一個里程碑。其中104機是我國第一臺大型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由中科院計算所、第四機械工業部(簡稱“四機部”)、第七機械工業部、部隊科研人員與738廠密切配合完成,于1959年建國十周年前夕通過試運算,每秒運行1萬次,共生產7臺。104機上運行的軟件均為自行設計,包括檢查程序、標準子程序庫、自動更換地址程序以及算法語言與編譯系統。
109乙機使用說明
109乙機是我國第一臺大型晶體管計算機。1958年中科院計算所開始啟動研制,1965年研制成功。后來對109乙機加以改進,兩年后又推出109丙機,為用戶運行了15年,有效算題時間10萬小時以上,在我國兩彈試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用戶譽為“功勛機”。董蘊美院士帶領團隊研制了類ALGOL60語言的BCY語言及BCY編譯系統,并在119機、109乙機、109丙機等國產計算機上成功應用,在國民經濟和國防事業中起了很大作用。
013機匯編手稿及打印稿
013機是1976年研制成功的1000萬次大型通用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該機為二機部九院服務了14年,穩定運行時間13萬小時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