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記憶(一)——寫在紀念唐稚松院士逝世十周年之際
文章來源:中科院之聲 | 發布時間:2018-07-24 | 【打印】 【關閉】
編者按:唐稚松(1925-2008)是中科院院士、我國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為我國計算機科學和軟件事業貢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在唐稚松院士逝世十周年之際,刊登唐稚松院士的學生原中科院軟件所所長馮玉琳先生撰寫的一篇回憶文章,以紀念唐先生。
我們非常榮幸能夠成為唐先生名下的一名學子,不論是做人還是做事,老師永遠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回顧過去與老師在一起的日子,老師的一言一行,音容笑貌猶在眼前。以下記述是本人的點滴回憶,聊以寄托對老師無限的感激和哀思。
兩次召喚
在全國上下沐浴在科學春天的那個年代里,1978年10月,我踏上去北京的列車,成為唐老師的一名編外研究生。說來也真是巧合,我先后兩次北上,第一次為求學,第二次為工作,都是響應了老師的“召喚”而來。
高考恢復招生之后,緊接著又恢復了研究生培養制度,開始在全國招收研究生。于是,我考進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系。入學報到之后,恰逢唐稚松老師來科大講學,在聆聽了唐老師精彩生動的學術講演之后,我們跟著去賓館。就在老師的房間里,唐先生為我們講當前計算機科學發展大勢,還關心地詢問我們兩個剛入學的研究生的情況。
當年中國科大計算機系軟件專業僅錄取了我們兩個研究生。我向老師講了我在文革前就已是研究生,但專業是基礎數學,文革中被分配到基層,這次考回來改了專業,讀計算機軟件了。同時錄取的另一個研究生來自上海,66年高中畢業,沒有讀過大學,是自學成才,直接讀研了。
聽我們兩個年輕學子如是說,唐老師慧眼識徒,高興地對我們說,一個讀數學的,一個自學的,現在讀軟件專業研究生,很有發展潛力。后來就與科大老師商定,并經學校批準,將我們送到中科院計算所代為培養,直接由唐老師指導。我就是這樣幸運地響應了老師的第一次召喚,從合肥北上,進入中科院研究生院學習。
在唐老師的指導下,我于1982年順利完成博士論文答辯,獲工學博士學位,之后回到合肥,開始在中國科大計算機系任教。在這里我努力從事教學和科研,還先后出訪美國和歐洲的著名大學,先后被破格提拔為副教授和教授。1992年中科院軟件研究所領導班子換屆,需要補充年輕的優秀科技人才,中科院人事局有意調本人到軟件所工作,但中國科大不同意,事情擱置下來。當時唐老師正在德國訪問工作,情急之下給時任中國科大校長的谷超豪教授寫了一封信。
唐先生對年輕人才的殷切盼望之情深深打動了谷校長,就這樣,響應老師的第二次召喚,我很快就到了中科院軟件所,被任命為副所長,協助許孔時所長工作,兩年后被任命為所長,為軟件所的改革發展,也為中國軟件事業努力工作,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正是老師的這兩次召喚,改變了我人生發展的軌跡,使我一步步進入了科學的殿堂,而作為回報,我也卯足了全部力量去學習和工作,可以說,沒有老師的這兩次召喚,就不會有我當初學業的進步,也不會有我日后事業的成功。
前排:唐稚松。后排右一起:林惠民、馮玉琳、范植華、柳軍飛。
諄諄教誨
唐老師是我國計算機界的一代名師,他對學生要求嚴格是出了名的。他不時告誡我們,要想成才,切忌浮躁,首先要把基礎打扎實。到北京后師生第一次正式見面,唐老師就為我指定了一批專業書籍,主要是關于自動機和形式語義方面的,要求我們去讀,要求真正理解,做到融會貫通。我們真的讀了,有些書讀得很難很難,但越讀心里越透亮了。
唐老師還要求我們學好數理邏輯。正像理論物理離不開數學一樣,軟件理論離不開數理邏輯。當時的研究所委派陸鐘萬教授給我們講授數理邏輯課,陸老師的課講得很好,清晰的思維和流暢的推理,使人流連忘返。但這門課程是為計算機科學的研究生開設的,唐老師還要給我們加碼,要求我讀一本數理邏輯本專業用的教程,這段時間我學得很艱苦,但為我以后從事計算機科學研究打下了根基,可以說是終生受益。
我本來是學數學的,改學計算機軟件專業,確實有好的一面,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強,但也有不好的一面,缺乏對計算機的訓練。唐老師特別指出,理論研究最終要回到實踐,要能解決實際問題,而且很多理論問題也都是從實踐中提煉出來的。唐老師在當時的結構程序設計領域早已卓有成就,讀了他撰寫的“結構程序設計與結構程序語言”長文,使我很快對當時國際上的最新研究和發展動態有了深入的理解。
我學術生涯發表的第一篇研究論文是“LBLR(K)優化中的錯誤檢測”,這篇文章是在唐老師關于LBLR(K)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而來。LBLR(K)是唐老師提出的一個優化算法,通過狀態歸并的方法減少LR(K)的狀態數,并使歸約之后的轉向狀態唯一。但狀態歸并的結果會使錯誤檢查變得困難。唐老師讓我解決這個問題,改進LBLR(K)優化算法使能保持LR(K)有效的查錯功能。在唐老師的指導下,我很快解決了這一難題,研究結果1980年在《計算機學報》上發表。
后來唐老師去美國斯坦福大學訪問,也常來信指導我的學習和工作。受老師學術觀點的影響,我開始了對結構程序設計的研究工作。我還參加了由仲萃豪老師組織的討論班,并與仲老師合作完成了“程序設計方法學”一書,這是國內第一本公開出版的程序設計方法學的著作。1983年首先全文連載發表在《計算機研究與發展》上,后來在國內許多大學里廣為流傳,作為大學生或研究生教材使用,又幾經修改,先后在1985年和1989年出版成書。這是我生平發表的第一本學術著作。
我的博士學位論文更是在唐老師的直接影響和指導下完成的,博士論文的題目是程序邏輯和程序正確性證明。將程序放到一個更大的邏輯空間去研究,這是唐老師一貫的學術思想。在打基礎階段,我主修了數理邏輯和形式語義方面的課程,再加上結構程序設計理論和方法學的訓練,一切到此似乎已經是水到渠成了。進一步對程序邏輯從理論上進行探討,得到一些有意義的結果,順利地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也成為我國恢復學位制度以來第一批博士學位獲得者之一。
中庸哲學
大家都知道唐稚松先生是一位計算機科學家,但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是一位哲學家。還是年輕時代的他,1945年在當時的西南聯合大學就讀的是哲學系,后來在清華大學哲學系研究生院研讀的專業是數理邏輯,畢業后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也是在數理邏輯研究室工作。
唐老師一生的學術思想,深受其哲學觀影響和支配,他的學術成就也是與他所堅持的哲學觀點分不開的。
唐老師對于中庸之道,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唐老師認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意即堅持自己的目標主張,同時通過調整和平衡去實現目標。這種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要求從變化中對各種具體情況進行分析,掌握合適的分寸,做到恰如其分。
唐老師的XYZ系統研究充分體現了這種一以貫之的哲學思想,從各種語言的邏輯中找到其可相互適應的條件又以合適的分寸將它們組織成統一的整體。既強調邏輯分析,在語義問題上保證邏輯精確性要求,又從實際情況出發,找出簡單而合適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XYZ系統的設計思想,概括起來可分為兩個方面:
(I)試圖在理性主義與實用主義之間找到一種合理的平衡;
(II)試圖將多種有意義的程序范型,在協調的形式框架中統一起來。
作為(I)的直接后果,統一地以時序邏輯語言去表示系統工具的精確語義界面,以及由系統環境所生成的程序的操作語義,這樣可加強程序的可重用性和可適應性。
作為(II)的直接后果,由于XYZ/E表示的過程性程序、抽象描述及產生式規則具有統一的形式框架與計算模型,致使不同范型的程序塊可在XYZ系統中進行組合并協調運行。
作為XYZ系統核心的時序邏輯語言XYZ/E,選擇以一階線性時序邏輯為基礎,并引進一種統一的時序單元圖式。由于引進了表示賦值及控制轉移的等式,從而使算法的狀態轉換命令與表示功能的直言描述可以用統一的形式表示出來,構成統一的計算模型。
這是當時國際上最早提出的一種可執行時序邏輯語言,被國際著名計算機專家稱道為軟件工程研究領域中發展可執行時序邏輯的先驅。鑒于唐稚松先生在基于時序邏輯的軟件工程環境理論和系統方面的研究工作成就,他獲得198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當然,由于所出發的哲學觀念差異以及采取的技術途徑不同,唐老師的研究工作也常常不易為西方一些理論家所理解,正如國際著名時序邏輯專家Manna和Pnueli兩位教授對此評論道:“唐稚松教授使時序邏輯概念超越了任何人的想象,他將之應用于各方面,在從前無人認為是可能的。”
而日本《朝日新聞》曾發表專文評價唐先生的工作,“雖然這系統(XYZ系統)所采用的基礎數學理論來源于西方,但構造此系統的基本思想卻來自于孔子的中庸哲學以及佛教禪宗的倫理哲學。這也許可以說是東方文明對于新的21世紀計算機技術發展的一大貢獻吧。”